“楚材晋用”参展作品《前人栽树·春夏秋冬》
著名策展人、美术批评家黄专先生评述道:“方少华是八五新潮美术运动中湖北‘部落·部落’艺术团体的重要成员,在那以后的二十多年的艺术创作中,他的绘画成就使他成为以新表现主义风格进入中国当代艺术史的为数不多的几位当代艺术家之一。”
“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方少华是中国当代艺术界的代表人物,从1980年代中期开始,他先后以表现主义、波普艺术和超现实主义的手法,创作了一系列涉及乡土寻根、都市改造、社会变迁、文化演进、时尚更迭、生态环保、经济金融和艺术史料等经典话题的油画作品。作为一个对人文历史和社会现实充满关切的知识分子型艺术家,方少华的作品在主题和形式上均有非常独到的表现,从1990年代初期的“红柱”系列起步,他的创作先后经历了“拱门”和“伞”等树立个人标志的作品系列,近十年来,他又以“似水流年”、“伊甸园”等系列以及众多再造艺术史经典的作品闻名。
《拯救诺亚的方舟》 布面油彩 138 x 180cm 2006年
从2008年开始,他一反以往先行构思主题的创作习惯,在意图并不明确的摸索中开始了一个以中国书法为主体的实验系列,《被多次拓印的碑文》、《密笈》和《一首被不断修改的唐诗》等作品作为最初的实验成果次第诞生。在这些貌似抽象的黑白画面上,汉简隶书以及行书、草书等经典的书法视觉形式被一遍遍地交错和叠加,在摆脱了叙事和造型的负担之后,他用毛笔在画布上展开了自由挥洒的全新尝试,点画勾勒,提按顿挫,形成了与中华传统文明基因密切相联的当代美感,这既是他少年时代所接受的传统书法教育对当下创作的文化回馈,也表达了一个当代艺术家对古代中国“书画同源”理论的重新理解。
《似水流年 - 收录机》 布面油彩 233 x 160cm 2007年
与这个未命名的系列同步开始的,是方少华戏仿文人水墨写意的实验,主要为松树、竹子、牡丹、龙虎等经典题材,毛笔的特殊笔性在他的油画作品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与传统中国文人画不同的是,为了对应写意笔墨元素而在画布上反复叠加的油彩笔触,与宣纸上渗化渲染的水性笔触有着很大的不同,其独特的用笔方式和材料肌理形成了全新的视觉效果。竹子的题材,在他后来的创作中得到了长足发展,进而成为一个相当成熟的系列——《无谱之竹》。这个系列中的每一组作品都是由许多张连续画面组合构成,从第一个纯白底色的画面上开始,白色的竹子渐变成浅灰、深灰直至黑色。而在近乎全黑的画面上,他再以灰色、白色笔触不断涂绘,令明暗层次渐渐变浅,最后的画面被高密度的白色笔触所覆盖,进而形成了难于辨识的、近乎于抽象的视觉图式。黑与白的叠加,最终消解了画面形象与符号原有的历史和文化寓意,最初于无中生有,最后又复归于无。
《无谱之竹—雪凝银》 布面油彩 200×150cm 2012年
2012年10月,《无谱之竹》系列受邀参加了以“重新发电”为主题的第九届上海双年展,这也是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的开馆展,本次展览上的绘画作品比例很低,但《无谱之竹》还是以其别具新意的观念性和形式感获得了专业群体的关注。尽管画布上的竹子系列公开露面于2012年,但早在一年前,方少华就已经开始邀请模特儿,把《无谱之竹》这个系列重叠交错的笔触描绘在真实的人体上了,他把这个经过语境和载体转换的绘画系列命名为《胸有成竹》。同样是对“有”和“无”的观念化呈现,这种直接描绘在女人体上的视觉实验又增加了类似行为艺术的流程,以一系列连续的画面记录下时光流逝的痕迹。在最初的实验中,绘画本身已不再作为终极的物质化作品而存在,对描绘过程的记录转而交由摄影手段来完成。
《胸有成竹》这个仅由黑白两色构建起来的全新系列,貌似简单实则复杂,对作品的释读自然存在诸多层次的可能性,但其东方哲学和宗教的理念倾向在作品中无疑得到了更为强烈的显现。从形式上看,儒家的“绘事后素”①与道家的“知白守黑”②有异曲同工之妙,可以当做视觉与心理层面的观念基础。《道德经》里描述的“有”和“无”,则共同构建了天地万物,“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以大乘佛学的观点来看,“有”和“无”不是绝对的,甚至不是相对的,而是本来一体,了无差别的,只是一念之差造就了表面的分别而已。正如《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中所言“色”与“空”的关系一样,有了分别才会生出对立的妄念,而有了无我、无常之心,方能放下对“色”与“相”最表面的执着。
《胸有成竹》 照片
选择女性模特的身体作为这个观念绘画系列作品的载体,方少华预设了一个语境和语义的表面冲突,也就是说这种选择本来就是存有解读和阐释风险的。一方面,在西方文化艺术史的领域中,女人体是经典化的美学标本,作为艺术史的标准题材,曾经诞生过无数与之相关的经典杰作,而以女人体为写生对象的绘画基础教学,也早已成为各大美术院校的造型基础训练课程;另一方面,在现代影视和传媒的图像世界里,女人体已被由男权社会所主导的审美口味日益物化,演变成被情欲目光窥视和赏玩的对象,进而成为消费市场的强大吸金工具。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人体的内涵是非常复杂的,唯美与情色、经典与通俗、精神与欲望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而从科学的角度来看,人体的概念又是极其单纯的,这其实只是一个盛载生命流程的物质化容器,是思想和灵魂的临时居所而已。
第一次面对《胸有成竹》这个系列,观看者最初完全可能被女性模特儿那近乎完美的肉体形象所吸引和诱惑,而在接下来的观赏过程中,这种与生物本能有关的、感官化的吸引力又会被洋溢着传统文人画色彩的描绘和覆盖程序所阻隔和间离。方少华首先把模特的身体涂成白色,然后以这个纯白的肉体为画布,把竹子的枝叶如练习书法般一笔一划、层层叠叠地铺展开来,当人体被几乎涂成全黑之后,他再用白色颜料涂绘、滴洒,经历了黑白相间,类似钧窑釉面的视觉效果后,人体最后再度变成纯白。黑与白、有与无、少与多、色与空的对立和统一,最后成功地展示出一个精神化的、悟道般的视觉和心理体验过程。这个过程恰如对“色”这一概念由表及里、由浅及深的知晓与领悟那样,尘世欲望中的“姿色”、“情色”之“色”最后被佛学理论里的“色相”、“色界”之“色”完全取代。肉体的形态仍然在那里,不增不减,但对肉体的认识却变得丰富多元,最终被形而上的思考所超越,得以进入一个圆融完满的精神层面。
《胸有成竹》 照片
《胸有成竹》系列创作中人体绘画的行为过程最终以摄影手段被记录下来,成为方少华的第一个观念摄影系列作品,在此之后,他仍然回归到画布上,把同样的观念与行为过程再现于静态而扁平的二维空间之中。在这一阶段的系列绘画作品里,他大胆地忽略了对光影、空间、透视等经典油画要素的表现,继续借助传统文人画里墨竹的形象展示了观念的生长、积累、游离和弥散的过程。与此前的旧作相比,方少华的这一全新作品系列应该被称为观念绘画。尽管他的古典式写实技巧非常优秀,但写实技巧在这个系列中已变得不再重要,对人体的塑造也仅止于速写式的线描而已。恰似一幅精神化的导游图,方少华把无形的观念形象化,再把具体的形象抽象化,引领着每一位观看者依循他所规定的特殊轨迹参悟着有无之间的色空之境。
《胸有成竹-金竹扇面》 64x32cm
在中国当代艺术的众多代表性创作中,以涂绘人体的方式进行创作的艺术家们曾经创作过一些成功范例,譬如黄岩和邱志杰都曾在人体上以绘画和书法的方式推出过各自的观念艺术作品,而用叠加的文本、覆盖的形象、消解的过程创造出新生的意义,变静态为动态,由单一而多元,则成为方少华的《无谱之竹》和《胸有成竹》等一系列近作所贡献出的独特艺术观和方法论。在21世纪初的今天,中国当代文化正随着整个国家实力的崛起而重新获得久违了的自信,利用意识形态符号吸引异国情调目光的时代已经过去,中国当代艺术家们需要更多针对艺术本体的思考,在面向未来的具体实践中,对民族历史文脉的当代化把握和表达能力正变得越来越重要。如何远离“主题先行”式的艺术生产思路?如何在当代艺术语法下展现中国式的传统审美观?艰深晦涩的观念艺术如何诉诸感官化表达?绘画如何在当代艺术的演进中继续扮演重要角色?……对于上述问题,方少华的近作显然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非常具有说服力的表达范本。
《无谱之竹—风摇影》 布面油彩 200×150cm 2012年
李旭(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副馆长)
2014年12月31日写于上海
注:
①“绘事后素”,语出自《论语·八佾》:“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
②“知白守黑”,语出自《道德经》第二十八章:“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
方少华
1962年出生于湖北省荆州市
1983年毕业于湖北美术学院油画系
现任华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院长、教授,中国油画学会理事
展览精选(节选):
2020
抽象2020(中)黑与白,艺博画廊,上海,中国
2019
城墙之外·2019西安美术馆十周年特别邀请展,西安美术馆,西安,中国
水墨现在·第十届深圳国际水墨双年展,OCAT深圳馆,深圳,中国
2018
新绘画的面向与趣味,之空间,重庆,中国
2017
国家当代艺术档案库理事会学术委员会推荐展,国家当代艺术档案库北京中心,北京,中国
2016
重返山林——第三回·灵性之痕,岭南美术馆,东莞,中国
2015
胸有成竹——方少华个人作品展,季丰轩画廊,香港,中国
时空书写——抽象艺术在中国,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上海,中国
2014
再现代——第三届美术文献展,湖北美术馆,武汉,中国
2013
时代肖像——当代艺术30年,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上海,中国
2012
第三自然——中国再造·广州三年展,广东美术馆,广州,中国
在当代·2012中国油画双年展,中国美术馆,北京,中国
重新发电·第九届上海双年展,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上海,中国
2011
在后物质年代的谬思——方少华个人作品展,季凤轩画廊,香港,中国
回顾与展望——湖北油画艺术展,湖北美术馆,武汉,中国
2010
广东第三届当代油画展,广东美术馆,广州,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