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少峰:用自己的方法去工作——杨国辛的艺术
发布时间 : 2020-10-09 10:44:30

​“楚材晋用”参展作品《无题之三》

 

探寻杨国辛的视觉图像世界,不难发现,在其生命历程的不同阶段,他都能针对不同的社会问题发出自我的独有声音,彰显出一个视觉知识分子对当代社会和艺术人生的清醒思考和洞察性表达。透过杨国辛的视觉讲述,也让阅读者窥探到弥漫其视觉表达间的精神的召唤,文化的重建与利用,历史化的表述及都市人的精神困惑。其视觉叙事的主要路径无疑又是和其社会主义经验的生存方式和文化记忆有着密切的关联,特别是“文革”和“改革开放”显然又构成了杨国辛成长历程中的两个重要历史节点和叙事逻辑。杨国辛这代人独特的文化情境也使其有意识地在自我建构的图像叙事体系中,在继承传统的同时,也在对传统进行批判和扩充,特别是当代景观社会所带来的新的视觉经验和生活方式,又使其艺术呈现出一种异样的光彩。在当代视觉文化体系中,杨国辛以差异化的视觉表达方式,以自我独有的视觉语汇,在表现自我、彰显自我的同时,也把其视觉图像背后所掩藏着的时代的精神密码呈现给阅读者。由此,不难发现,杨国辛个人的经历、命运、抑或说他的视觉图像叙事,无疑又是和这个社会息息相关的。透过杨国辛不断变化的视觉景象背后,也让我们看到了社会结构的转型所带来的生活方式和思想方式的变化,进而找寻到艺术发生蜕变的理由。

 

“杨国辛个展”湖北美术馆现场,2018年

 

一、由革命叙事、对历史的批判转向对生活的纪录

 

杨国辛天生有着作为一个艺术家的品性与才情,思维敏捷,谈话冷漠中夹杂着机智和幽默,经常随口一言即语惊四座,于是人们总是期待着他的那种冷幽默。而思想的活跃,为阅读者所带来的沉思也使其视觉表达有着沉重的时代印记,既有对现实的焦虑与沉重,又有着对现实的怀疑和失望,但试图突破一元化束缚的勇气却又扑面而来。从《参考消息》、《父母必读》到《莉达夫人给孩子准备了奶粉?》,再到《好果子》、《城市呼吸》和《漂浮》,这一系列给杨国辛带来声誉的图像世界中,不难发现,杨国辛视觉表达行迹和思维轨迹的转向。虽然杨国辛对其画风被命名为“波普”并不认同,甚至说是一种认同破碎,但一个毋庸置疑的事实,是《参考消息》并不是简单的重现历史。他是杨国辛个人的历史记忆,而这种图像叙事所具有的描述性与阅读性恰恰和上个世纪80年代的思想解放运动所需要的历史的批判和思想的表述有着某种暗合。虽然《参考消息》是“革命”记忆的延续,但它的确又把现实和历史结合起来。那是一种社会主义革命叙事的典型化表征,图像的处理是丝网版的印刷与历史图像的重复并置与拼贴,绘画性则消除殆尽。而其政治性也一目了然。这种政治性并不是简单的与意识形态形成激烈的对抗,而是智慧性地将个人的历史经验和现实经验相结合,同时立足于现实的生活与经验。虽然“文革”已经结束,虽然政治偶像已经看似消失,但每个人内心深处的“毛泽东”又无时无刻不在潜移默化地发生着作用。如果和今天的社会现实图景联系起来,我们更能体察到《参考消息》所生发出的当下意义,从中更能探寻到杨国辛思维的前瞻性和深刻性。只有每个人心中的毛模式的真正消失,也许才是社会迈向更加合理秩序和融入国际秩序的关键,从中亦可看到杨国辛一代人的苦难经历和悲情意识。而对毛符号的挪用,在杨国辛的图像叙事中,符号发生意义的转换。当苦难和悲情过于沉重或压抑得你难以喘息时,《父母必读》、《莉达夫人给孩子准备了奶粉?》亦或说以后的《好果子》,一种源于对生活的纪录油然而生,一种个体的生存体验和生命经验取代了过去的集体主义经验,日常叙事逐渐代替了革命的历史化的叙事,去政治化成为其叙事主调。而对人类命运及生态这类带有普适性文化命题的关怀,又透露出在观念形态的更新,图像时代的来临,大众文化的兴起,和消费社会对欲望的无止境追求所带来的一系列困境及所面临的问题。艳丽的图像,激情的讲述,迷人的重述,彰显出杨国辛在这一阶段鲜明的艺术特征,即由对意识形态的关注和对毛时代的批判与反思逐渐转向了对个体生活的纪录这么一种微观叙事中。虽然叙事是微观的,个体的,但其视觉图像所引起的文化震荡无疑又是深刻而深远的。虽然《天使无言》、《好果子》像《参考消息》一样,都是对符号的挪用,但日常符号和政治神化符号的前后对比可以发现,我们原来仰望的那些神圣的东西已经没有价值。杨国辛通过后面的这些符号既表达出消费社会的病态生存现实,实则也拆解了他那个时代所认同的理想和信仰,商业社会的困惑与矛盾,及理想主义的失落充斥其间。

 

《参考消息》 173×243cm 1992年

 

《莉达夫人给孩子准备了奶粉?》 150×174cm 1992年

 

如果说《参考消息》延续的是计划经济的思维方式,其实在《参考消息》这种带有明显革命叙事倾向的背后,杨国辛是在尝试突破一元化统治的束缚,进而透过艺术的自由,找寻到人的自由,这才是《参考消息》的深刻所在。及至后来的《父母必读》、《莉达夫人给孩子准备了奶粉?》,则揭示出了全面市场化所带来的诸种社会问题。当然,《好果子》更指涉了消费社会的来临我们所面对的生存处境。从中不难发现,杨国辛由革命叙事,及对历史的批判转向日常生活记录思维轨迹变化的过程。而这种来自内心深处的思想解放,无疑是和“文革”的终结和“改革开放”所开启的新时代、新思维所带来的新变化又有着密切的关联。特别是从革命叙事能够转向日常生活叙事,仅这一转向就使杨国辛获得了无穷的解放动力。此后,其画风的不断变换,给阅读者带来了一个又一个视觉的惊奇和期盼。

 

《好果子》 120x100cm 2006年

 

二、从去传统到再传统

 

在笔者和鲁虹共同策划的“共振:2007中国当代油画邀请展”上,杨国辛的《传说江南》系列不仅让阅读者眼前一亮,更带来的是对杨国辛视觉表达方式变化所带来的无尽思考。其间学界各种思潮亦是暗潮涌动,突如其来的是从去传统到再传统的思考。杨国辛敏锐地先知先觉地透过《传说江南》的视觉讲述把自我的思维轨迹清晰地呈现出来。而此时当代艺术的风格化、符号化、市场化及拍卖规则的混乱与无序,亦导致杨国辛进行视觉蜕变的理由和借口。因为在杨国辛冷静的外表中,实则潜伏着一种与生俱来的热情和创新能力,隐藏着始终对未来抱有某种理想的期盼与憧憬。这也不难理解,为什么他总是希望力图摆脱成熟的风格与样式,并努力寻找下一个目标。在全球化资本一体化的当下,消费文化影视图像、都市景观、大众文化的图像方式,共同构成了杨国辛的视觉经验,也使其图像越来越简洁而不简单,颜色单纯但又不失丰富。特别是那钴蓝色调,带有一种令人极度的迷恋感,虚幻的图像映衬出的是一种迷幻的现实,忧郁的生存处境及“梦回江南”、“梦回秦汉唐宋”的支离破碎与茫然期待。而高度的物质享受与极度的精神信仰的空虚与焦虑亦导致人们和现实越来越疏离,转型社会的转型之痛,带来的恰恰是杨国辛视觉转向的开始,因为当我们从传统向现代转型时,当我们从农耕文明转向现代工业文明时,当我们日益从乡土社会向城镇化迈进时,我们的文化方式亦发生着不可避免的变革。它必然带来艺术表达方式的改变,很显然,杨国辛希望自己的探索只是自我在视觉表达上能实现一种艺术自觉和艺术自信。

 

《传说江南》系列

 

也许平面表达不足以代表信息工业文明,也许平面讲述不能让杨国辛激情涌动,他越来越喜欢从平面走向多媒体,从静态走向动态,影像叙事成为杨国辛近期视觉表达的主调。杨国辛开始用影像去思想,用影像去和公众、世界、历史、文化、现实去交流,他处心积虑创作的《蛰》,让我们看到一个经过对历史的深度思考和体察,及人生的历练所具备的才情迸发。面对“谁非过客,花是主人”的逝者如斯的无奈,面对传统文明厚重历史、苦难经历所交织的历史情境,带给阅读者的不仅仅是个人家史和思想的传递,更弥漫着的是一种国家记忆和个人记忆相交织的历史图景,历史的碎片化与文化认同的碎片化,杨国辛于简洁的《蛰》叙事中,以一种回归传统、回归自我内心视角再一次彰显出杨国辛作为一个视觉知识分子的文化情怀和批判精神。传统的农耕文明时代的文化表征透过信息工业文明时期的影像表述,碰撞着合情而又合理,进而迸发出一种上承悠久历史,下接丰富多元与多样的现实和时代,并透过闪耀着传统历史光辉的碑文及不断叩击人们心灵的砰砰声,去触发人们内心再传统的文化记忆和浪漫怀想。

 

《蛰》 影像(7分40秒) 2012年

 

三、由局部问题、国内问题而转向对人类社会生存处境这个普适性问题的关注,亦体现出一个视觉知识分子的文化良知

 

即使在今天重新阅读杨国辛的系列视觉表达,油然而生而又扑面而来的一种激动仍不时在叩击着阅读者的心灵。《天使无言》、《好果子》、《城市表情》、《城市呼吸》、《漂浮》这一系列深入社会深处又体现着都市化进程中对人性、人本的体察与视觉描述,及细微而又细致细腻的视觉表达,把自我对当代社会和艺术人生的激情思考淋漓尽致地彰显出来。其实这不仅仅是杨国辛个人的思维轨迹和视觉叙事逻辑,而是与全球化语境社会生态和文化生态的变迁,特别是中国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的转型又有着密切的关联。他的一个阶段一个阶段的激情讲述,都透露着杨国辛的一个超然淡然,更浸润着的是一个视觉知识分子的文化良知和朴茂而又无奈进而又失望,但又不丧失一个视觉知识分子所秉承的独立思考和独立人格的文化立场。可以说,这一系列视觉叙事路径的转向而又转向,亦透露着杨国辛的一种在激变的社会潮流中的个人命运与社会大变革所带来的碰撞与交融。也许对杨国辛的品读,还不能仅仅就其视觉图像而言。因为他在用自己的生命与人生在和艺术对话,当一个人把全部生命才情、思想、学问都倾注其间时,又怎能轻易去判断他,给他贴标签呢?

 

《城市表情》系列《北京表情》 油彩丝网 200x186cm 2005年

 

《城市呼吸》 摄影 93.5×150cm

 

四、删繁就简,由外显而内省

 

熟悉杨国辛的人都知道,近几年无论其生活方式或艺术表达都力图在走一种极简的方式。他持续不断地在视觉图式上做减法,通过删繁就简,不断简化,去强调一种整体结构的表现力。他由平面走向影像,艺术语言形式的简化,并未导致思想的深度表达的减损,而影像叙事的复杂,看似传达的简洁,实则侵润着杨国辛对社会现实和艺术人生的无尽思考,弥漫着的则是当下阶段杨国辛对现实的厌倦、怀疑和失望。如果说《蛰》叙事于简洁中不失历史的丰富与沉重,而在《无喻》中,杨国辛则蜕变的更彻底。视觉图景只有黑白两色,透过黑白景色的再造,杨国辛试图构建一种和谐的人与自然的关系。《无喻》带有一种空灵细腻而又庄严的静穆感,空旷辽远,简洁、淡泊得几近空灵空幻,黑色线条的或粗或细或灵动或漂浮,透过空灵的音乐,悄然地侵袭着阅读者的心灵,于超凡脱俗中,于无欲无求和逸笔草草间,显露出杨国辛所隐忍不发的深厚学养和优雅致密及在即兴中挥洒出的一种凝练与简洁。这和中国传统写意山水的以形写神,看似随意流畅,平淡、朴实无华又有着惊人的相似。其间难以掩饰的是杨国辛多年内心省视的外化结果,是对浮躁的现实世界的抵制与逃避。但通过影像叙事去再造自然景观,所流露出的一种心灵的敏感与细腻,内心的理智与把控艺术的节奏的深思与熟虑。他虽然营构的是一种虚无缥缈,颇令人回味与耐看的非现实的空间场景,没有过多的细节,似乎也在有意回避再造自然景观的具体化。但一个不容置疑的事实是,优雅、洗练、主观化、抽象化,无疑构成了并体现出杨国辛对自然与传统的一种认知态度,它亦是杨国辛对当代社会与艺术人生的一种非客观化的精神记录。应该说在《无喻》中,杨国辛用发自内心的艺术生命去和自然相交融,这其实是杨国辛内在心灵的一种真实写照,是其内在精神的一种体验和精神表现。当人们日益置身于一个躁动着欲望和无休止的利益追逐的都市中时,仍无时无刻都在被一种忧郁和沉重、孤寂与迷茫侵蚀着。自此,杨国辛把自我内心世界隐退到隐秘的视觉经验中,从而让阅读者透过简洁的《无喻》去想象那不可预测的令人惊讶的现实。

 

杨国辛在悄然而又自然的视觉转向中,不断探索个人内心世界,能够愈加契合东方内敛、温和的特质,并逐渐由外在的张扬而转向对自我内心省悟的强调。特别是自我在激变的社会潮流中的命运的沉与浮,与中国未来发展路径的思考,进而探寻并逐渐关联到中国当下社会转型,及重回自我的内心,并通过自我的修身与齐家,去完成社会文化的重建工作。其实在杨国辛系列影像表达中,亦透露出其深刻的含蓄又隐忍不发的对“中国问题”的思考。简言之,就是什么是中国问题,中国当前所处的政治、经济、文化三重变迁的特征。其实杨国辛带来的不仅仅是一种个人的挑战,即透过“无喻”所表现当下一个根本的问题就是中国问题,一个挥之不去,反复要求解答,却又永远是一个无解的命题。

 

其实透过杨国辛的图像叙事我们仍不能完全清晰地洞悉他那深邃的内心世界,他有着自己的冷静、孤傲、超脱和不随波逐流。但一个不容置疑的事实是,一个超然世外,在优游的看似轻松雅玩中,一步步地不断超越自我,颠覆自我的杨国辛已默默地向我们走来。杨国辛以自我的真诚与真情及一种持续不间断的努力,在营构自我的价值观、文化认同和图像叙事体系时,于其激情的讲述和洞察性表达中,把自我对当代社会和艺术人生的激情思考清晰地呈现给了阅读者。这的确如杨国辛所说:“用自己的方法去工作”,而只有用自己的方法去工作,这才是当代艺术能够获得不断前行的动力。

 

《无题之一》 iPad pro,德国纯棉纸(尺寸可变) 2016年

 

杨国辛

 

1951年 生于湖北武汉

1991年 毕业于湖北美术学院研究生班

             现任华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

 

展览精选:

2018 杨国辛艺术展,湖北美术馆,武汉,中国

2015 时空书写:抽象艺术在中国,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上海,中国

2014 再现代——2015 美术文献三年展,湖北美术馆,武汉,中国

2013 原道:中国当代艺术的新概念,香港艺术馆,香港,中国

         对望:中国、意大利当代艺术交流展,55届威尼斯双年展军械库展,威尼斯,意大利

2012 再水墨:中国当代艺术邀请展,今日美术馆,北京,中国

2008 墨非墨:中国当代水墨艺术展,深圳美术馆,深圳;费城德雷克塞尔大学美术馆,费城,美国

2006 亚洲交通- 当代艺术展,OCT当代艺术中心,深圳,中国

2002 实验艺术十年——广州三年展,广东美术馆,广州,中国

2001 重新洗牌——当代艺术展,深圳雕塑院,深圳,中国

1996 首届中国当代艺术学术邀请展,北京&香港,中国

1993 90年代中国现代绘画第一回展,洛杉矶,美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