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我们以鲁超老师的评论文章,来看彭丕的早期创作,了解艺术家是如何将“生命”这一主题延续下来的。
彭丕在工作室
彭丕,又名不一。
他似乎很喜欢这个名字,我猜想的原因可能有四种:第一种当然是“丕”字上下分解两步曲;其二是他想要像布衣(不一)和尚般逍遥,这点能体现出他具备一个艺术家的特征,逍遥自在惯了;第三种,记得彪马有一句广告语是“ Always be yourself ”,也许他想做一个与众不同的自己;第四种原因我觉得最靠谱,他发现了他自己真的有些“表里不一”。
说彭丕“表里不一”是因为他爱音乐,尤其酷爱死亡哥特风格的摇滚,这与他外在的安静是截然的两种感觉;其实更重要的是,他外在的老成稳重伪装得实在不够漂亮,谈吐间让人能一眼识破他——单纯、乐观而爽朗。事实上,谁都会喜欢和这样的朋友聊天谈艺术。有时,我们会把聊艺术看成一堂课,能学到和吸收所不曾介入领域的某些信息,最主要的,能排解创作中的忧愁。身为同龄人,我能深切理解一个80后艺术家在面临生存与理想的选择时的矛盾和郁郁不得志的处境,调整好心态全身心投入创作确实不容易,此次展览给了他展示的平台,真心替他感到高兴。
彭丕的《把生命刻在生命里》版画系列作品是他最早期的精神写照。画面中对“生命”这一概念表达得非常有意思:生命本身由无数个细胞所组成,画面中每一个圆点代表着生命的每一个细胞,艺术家本人在创造这些圆点时,其实意味着他自己的生命正随着创作时动作的产生而逐渐流逝,真正最后残留下来的,只是在这画布上的点点滴滴。所以从另一角度来看,《把生命刻在生命里》中的每一幅画其实不仅仅是简单的一件作品,而是饱含了他生命和灵魂的另一种形态呈现。这个系列作品将他在此之前人生各个时期和阶段所曾遇到过关乎生命的状态呈现出来,圆点和所灌注“生命”概念的多与少,组成画面所形成的张力、意义和带来的视觉效果大不相同。而这一切,完全却决于他对这一状态的态度。如同“死亡哥特”音乐在传达阴暗、颓废、冰冷和挣扎感的同时又蕴含了对社会的思考一样,彭丕的《把生命刻在生命里》在传达青春、失望、期待、痛苦、爱情的同时也蕴含了对生命意义的思考。
《把生命刻在生命里-无题》 原版木刻 122x164cm 2011年
值得一提的是,彭丕的版画创作并未选择印制,而刻意终止在木刻版画这一阶段。木刻版画独特的黑白表现,使得艺术家需要不断提炼色彩斑斓的世界,使其融入黑白的单色世界,包括抽象化的个人情绪如喜怒哀乐和羡慕嫉妒恨。这种更高要求的归纳和形式概括事实在客观上强化了对艺术家的要求,也是一个极大的挑战;同时通过变幻的刀功,刻刀力度的轻与重、速度的快与慢,都可以将生命的沉重感和艺术家的情绪体现得更加淋漓尽致,对彭丕来说,这种原始的造型艺术也最为贴合他对生命这一主题的表达和阐述。可以说每一件唯一版的创作都是他对生命这一题材的敬畏。从收藏角度说,也避免了繁冗的多版印制而给众多藏家带来的疑惑,从而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收藏空间。
在我看来,我不认为一个艺术家应该隐退在他的作品背后,因为我确信艺术源于生活,那些意义深远而令人印象深刻的艺术观念或问题的产生,都以艺术家真实而丰富的生活经历为前提。作为80后艺术家,彭丕现在也许走得并不远,他对生命的阐述也远远不到绚烂的那一刻,但因为他的乐观和自信,他渡过了之前未曾遇到过的一个又一个的晦暗和低潮期,这也让他越来越懂得理解人生,舞台也越来越大。在最近的一次聊天中得知,经历了油画、摄影等多种媒介的尝试,他还仍将会继续这一题材更深入的创作,并已大致拟定好创作方向。我窃喜,相信在下一波人生低潮来临之前,他早已做好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