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实主义的幻象——论肖海生的绘画
发布时间 : 2021-05-30 14:55:08

​“时间的河”参展作品《伪小说·经商之路》 

布面油画 41×200cm 2019-2020

 

《伪小说·经商之路》(局部)

 

这件作品乍一看没什么稀奇:一层书架,上面摆了一排书;但细读书名:“一个认真做假事的男人”、“首富背后的剁手女人”、“回家吃鸡”、“独孤求败”、“土俗的海归(圣人著)”...... 这不瞎编吗?!于是陷入深深的自我怀疑:眼前的书架如此逼真,让人忍不住想伸手去触碰;可是,整个作品只有木框是真实的,书籍都是画上去的,而且书名还是虚构的。艺术家采用超写实的手法去描绘关于经商之道的“宝典”,真真假假,现实与非现实,让人感觉十分魔幻。

 

艺术家这么认真去构建一个假的世界,背后用意为何?让我们跟随“时间的河——2021湾区当代艺术联展”策展人徐乔斯,去一探究竟吧!


 

肖海生出生在湖南邵阳名为新宁县的城镇,此地属湖南的西南边陲。南宋绍兴[1] 25年(公元1155年),始置新宁县,意即“绥靖康定[2] 之后,不可不有新之宁之也”。历史上,除了文人骚客,新宁人对家门前这一片浪漫的山水并没有过多地留意,这里多的是揭竿而起的山民、除暴安良的绿林豪杰。晚清时期,对新宁人来说,山留下的苦难记忆太多太深,而这一切都源于山那边出了个洪秀全,山这边出了个曾国藩。这些埋在邵阳土地里的故事自然是离肖海生十分遥远,肖海生出生的那年,是改革开放[3] 后的第一个十年,世界格局正在变革的前夜[4] ,第一代中国当代艺术家们正在混乱中解放思想,自由生长。

 

《名画集·第7页 》 布面油画 31.8×27.4cm 2018

 

《名画集·第610页》 布面油画  27.4×31.8cm 2018

 

肖海生很小的时候,注意力就会被图像所吸引,他逐渐对书籍产生了一种朦胧的情感。上学以后课本成为了他心爱的收藏品,受到书本中图像力量的驱使,肖海生会经常去偷撕姐姐或妹妹的课本,然后将图像剪下来拼贴到自己的书里,那种快感十分的刻骨铭心。一次又一次,痛苦紧随着快乐,他为此挨了不少的痛打和责骂。肖海生16岁离开新宁,到邵阳的一个私立高中学习画画。对于“搞绘画”这件事,父亲并不支持,尽管父亲也喜欢画画,但是始终觉得这并不是“正业”。

 

后来肖海生考入了广州美术学院,大三时,又以所有科目都是优异的成绩告别了设计学院,顺利转入油画系。在肖海生的经历里,这就是一场不破楼兰誓不还的战役。在21岁以前,他把所有力量都用在了艺考学画上,由于崇拜自己的老师画得一手好油画,进入油画系学习始终是肖海生的求学目标。由于大三才转入油画系,课程内容已经进入到了自由创作的阶段。第一天进入油画系的教室,肖海生看着画室里挤满颜料的调色盘,心里暗自感叹:“真牛!”于是马上照方抓药,把颜料备齐,每管颜料都挤出去一半,看着调色盘里灿烂辉煌的现场,肖海生激动又满足,他期待着人生的第一堂油画课。到真正上课的时候,肖海生认真瞧了瞧其他同学的材料准备,随即一愣:原来画油画的颜料只需要挤出指甲盖那么一点点!肖海生之前看到的是上选修课的人挤的调色盘,这样一来,让他原本空白一片的大脑更加不知所措。

 

一连几日,他的画布都只有几条黑线。

 

《知识的力量》 布面油画 200×200cm 2019

 

《知识的力量》(局部)

 

就在肖海生的创作走投无路的时候,他突然想起自己在设计学院参与的最后一次小组课业,为此他们小组走访了许多位于城市暗角的垃圾场,那些荒诞的与城市背离的景象在肖海生的脑海里植入了深刻的图像印记。肖海生创作的第一批油画名叫《城市的背后》(2011-2012),从中可以看到肖海生脱离大山的环绕进入现代化都市生活中的矛盾与思考。他体察着城市的人群,比拥挤更为悲哀的是心灵的平庸,在肖海生的眼里,城市的正面有着各自为营的活动准则,或为利死,或为食亡,他看到的是荒凉的无助和挣扎。于是他避开了这个城市的光鲜和繁华,转而描绘城市背后的废墟,以游离者的身份和业余侦探的心态标记着这个城市不为人知的喘息之地。《城市的背后》系列作品以灰色调为主,画面中常常会出现高楼、飞鸟、废弃的物体、埋在地里的家具、城市的标志性建筑物等,在视觉节奏上以红绳作为串联,形成回路。肖海生所描绘的城市的背面并不丑陋,也不腐朽。他赋予了这些废墟以一种土地的性格,承载着一小部分人默默无闻的想象,将一种无声的感受伸向远方。

 

《城市的背后》系列之一 布面油画 150×130cm 2012

 

“人们越是追求外放的、享乐的、对外的物质享受,就会越来越丧失内在的、向内的精神的原始情感。我有一个冲动,要离开文明,逃避现实,逃避繁忙的都市,去感受虚无之后的虚无,这让我感到从容和呼吸的畅快。”(肖海生创作笔记)从《城市的背后》创作笔记中可以看到,肖海生将他的思想核心瞄准了“内在的精神情感”,这是在过眼云烟中唯一肯定的实在之物,那么如何深入到内在的精神情感中去,在2012年开始创作的《藏书》系列中,肖海生开始了他的初步试探。

 

 

《藏书-博斯》 布面油画 44.5×44.2×2.6cm 2015

 

《藏书》系列作品是把本来存在的经典大师的画册封面画进行改造,把架上绘画的观赏方式由仰视转换为俯视,由平面转换为了立体(模型实体),把原本画册封面的内容进行局部置换,以此增加画面的趣味感和荒诞性。将书作为描绘的对象,在某一个瞬间唤回了肖海生对于书本的久远的情感。书籍作为“人类进步的阶梯”(高尔基语),是通往精神家园的一道桥梁,这也是在《城市的背后》系列后,肖海生在创作思考上的延伸以及对于“内在精神之物”的改造。他找到了一种全能的表达方式—— 超级写实的绘画,并以此完成了与心爱之物之间创作的连接。如果一个艺术家能够找到一个属于自己的问题并且在接下来的艺术生涯中无尽地去解决它,他就是幸运的。现在,他将所有的技术都用在对于“书”的改造和加工上,技术将他引向自由。大学本科的毕业创作,肖海生完成的《藏书》系列一共五件,逐一陈列在展示柜里。这五本画册像模像样地伪装成艺术家作品集的样子:阿尔伯特·塔克(Albert Tucker)、约翰·科林(John Currin)、博斯(Bosch)、弗朗西斯·培根(Francis Bacon)还有肖海生自己(那时他叫“肖海波”)。肖海生刻画的封面内容忠于艺术家的风格,却偷偷摸摸地篡改了作品的内容。如果观者不能对书中艺术家的作品如数家珍,就会一不小心上了肖海生的“当”。然而不管是看出破绽的会心一笑,还是模棱两可照单全收,都照应了肖海生制作《藏书》系列的初心命题:视觉欺骗和自我怀疑可否同时成为一种肯定状态?

 

《藏书-阿尔伯特·塔克》 木板油画 45×41.6×3.2cm 2013

 

《藏书-肖海波》 木板油画 43×36.8×3.8cm 2013

 

肖海生跟随导师郭润文的写实主义学习突破了画布的局限。在后来的《书橱》系列创作中,他开始拓宽写实绘画的外延—— 打破了原本单一书籍的“伪造”方式,将作品以书柜和其他物件搭配进行场景式的呈现,这让书的出场方式显得更为真实可信,同时在书名的创造上渗入了观念的表达,诸如“南亭艺术出版社”、“中国行为艺术一百年”等等“伪学术”的内容。观众需要透过柜子的玻璃门仔细阅读或者打开柜子才能看清楚“书”上的内容,这是一种含蓄的引诱。事实上柜子的门无法被打开,肖海生在两扇把手之间留了一道似开非开的门缝并加以固定,以看似一拉就能开启的姿态拒绝了观者的触摸。而在另外一个系列作品《伪小说》的创作中,十二件高大的书柜一字排开,不同的柜子中存放着不同类型的图书——同样,它们是肖海生杜撰出来的,故名《伪小说》。

 

《书橱 No.1》 布面油画 178×158cm 2016

 

《伪小说》系列

 

写实主义绘画的另一方面也容易将理解引向现实,如果观者不去细心辨别或是依赖作品说明释义,第一感觉会认为这是一件纯粹的有关书架的写实绘画,这为肖海生的作品蒙上了一层雌雄莫辨的迷雾。对于肖海生作品的误读来源于我们对于书籍的认知观念:我们很少怀疑书籍的权威地位,那是知识和真理的入口,从无序到有序的伟大转折。从儿时识字起,书脊上的故事名字就是通往另一个世界的大门,或曰想象力的窗口。人们被书脊上的故事名字所吸引,从而想进入一个好奇且未知的世界。当他们抚摸书本,决定开启阅读的时候,眼前便出现了两条路:一是把故事嚼碎了吞咽下去,二是失去了耐心,半途而废。不管人们是否真正读完了书中之事,书都以它的外表接纳着观者的目光—— 在无声中静止,是它渴望你的翻阅,还是你想进入它的世界——就在这样的互相揣摩中僵持不下。一旦堆满书籍的书架展现在我们面前时,我们一方面被书,这一单一的物品形态所打动,一方面又为它们摆放在书架上的形式感所折服,并对此深信不疑。正如博尔赫斯在《天赋之诗》中说的那样:天堂就是图书馆的模样。“对于我来说,被图书馆包围是一种非常美好的感觉。直到现在,我已经看不了书了,但只要我一挨近图书,我还会产生一种幸福的感受……” 

 

《伪小说 No.5》 布面油画 197×103cm 2018

 

《伪小说·善良的屠夫》 木板油画 27.5×13.1cm 2018

 

如今,这个时代的幸福感也一样面临新形式的选择和质疑。自人类有文字记载以来,书籍在产生知识、阐释知识的同时,也造成知识自身的混乱,不同学派、不同学说相互攻击,争夺最高话语权。但是,这些似乎都无法找到对真理一劳永逸的解读,无法解释人类历史发展的永恒规律。各种学说矛盾纠结在一起,努力地无限接近却似乎永远无法达到永恒真理。在肖海生这一代艺术家的作品观念里,想象即是存在,未来的世界再也没有权威的位置,这一点在当今人类支离破碎的信息化生活中显得尤为突出。“真实”是今天的人类需要重新讨论和确定的事物。“存在”发生在宇宙的各个维度之中,尤其是当科学与唯识学交汇之后,意识的真实被推到了台前,物质的形态后退一步成为了心象的外在之物。想象力在写实绘画中占据了以往不在场的一席之地,它偏离了现实,却可以制造出一种与现实世界不分高下的“再现”,宛如黑客帝国中层层伸延的镜像,逼真的虚构会引发人们对于确定性的怀疑,下一个世代必将会迎来一场意识即为生产力的游戏(Lila[5])。

 

《书橱 No.4》 布面油画 150×150cm 2018 

(广州华艺廊展览现场)

 

于是肖海生可以无所顾忌地认真构建着他的书籍世界,而这些无法被翻阅的书籍承载了制作者对于所处时代的理解和期待—— 在一切坚固的东西烟消云散后,以杜撰的方式重构世界的表象。博尔赫斯在《巴别图书馆》(La biblioteca de Babel)中写道:“衰老和恐惧也许误导了我,但我认为独一无二的人类行将灭绝,而图书馆却会存在下去:青灯孤照,无限不动,藏有珍本,默默无闻,无用而不败坏。”

 

《十二生肖》系列(2015-2018)便是肖海生精心制作的“珍本”,无用而不败坏。这个系列作品的诞生源于肖海生对于时下社会追求“生肖宝宝”而反自然的分娩方式的回应。如前所述,书籍的本质是对于内在的精神层面的作用,肖海生以书的形式为十二生肖确立身世,背后的情感仍然是安抚城市中盲目追逐风潮而迷失自我的心。《十二生肖》系列在可看之余又增加了可读性的一面。观者能够看到“书”的封面上属相拟人的造型,在“书”的封底是一个简短的故事梗概,至于故事的起承转合,肖海生为观者留下了一片空白。

 

《十二生肖》系列

 

 

《十二生肖·虎》 布面油画 33.4×26.3×4.6cm 2018

 

写实主义自诞生以来,最大的功能作用即是“真实的再现”,然而何为“真实”?在肖海生的创作观念里,艺术大师的画册印刷品,在被出版的一刻就已经偏离了原作,即偏离了“真实”。他在《藏书》系列中对于画册的模绘与改造是对于原作的叠加否定,他驾驭着风格史中最为可信的写实主义绘画来进行这样的否定,他在浩如烟海的艺术史中抓取心仪的改造对象,穿越时光长廊,掷于当代艺术的视域中,双重的真实因此并存。我们不会认定艺术史档案里的那一件艺术家的原作是“真实”的,就此确立肖海生的作品就是“虚假”的。事实上世界早已变成了一个庞大的加工厂,在思想文化的领域也不例外:看看每天充斥在手机里的表情包和广告图像,前人的遗产已经被当今的图像消费肆无忌惮地加工成了喜闻乐见的消遣。

 

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正在被悄悄地篡改。

 

——原文载于《我的问题不在于读书不多而想的太多:肖海生作品集》(2018)

 

题注:

[1] 南宋赵构皇帝被金人所逼,到处奔窜于江浙一带。公元1131年逃至绍兴(那时是越州),觉得心情很好,江山会被收复,所以有了一句“绍祚中兴”,并改元为绍兴,而越州也就成了绍兴城。绍兴年号共32年,1131至1162年。

 

[2] 康定(1040年2月-1041年11月)是宋仁宗赵祯的年号,北宋使用该年号共计2年。

 

[3] 改革开放,是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中国开始实行的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的政策。中国的对内改革先从农村开始,实行“分田到户,自负盈亏”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大包干),拉开了中国对内改革的大幕,国营企业的重大改革——自主经营权、自主调控市场。

 

[4] 两极格局是以美苏为中心,在欧洲形成北约与华约两大军事集团对立、在全球形成资本主义阵营和社会主义阵营全面对抗的格局。存在于20世纪50年代初期至90年代初期(1991年底),以苏联解体为终点。

 

[5] 世界中创造力的终极来源。梵文中“Lila”这个概念,意思是“消遣”、“娱乐”或“玩乐”。“Lila”是用来叙述所有现实世界的一种方式,包括宇宙在内,因为宇宙正是神圣的绝对真理在创造性玩乐中生成的产物。

 

 

 

肖海生

原名肖海波,1988年出生于湖南省邵阳

2013年 本科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油画系二工作室

2018年 硕士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油画系

现任教于广州美术学院绘画艺术学院

广东省美术家协会会员

广州·国家青苗培育计划画家,生活工作于广州

 

个展

2018   “我的问题不在于读书不多而想的太多”肖海生个展,华艺廊,广州,中国

        

群展

2021 

时间的河——2021湾区当代艺术联展,祥山艺术馆,深圳,中国

在场——广东千禧一代艺术群体特展,新石湾美术馆,佛山,中国

2020

第七届广东当代油画作品展,李铁夫美术馆,江门,中国

第五届广东省高校美术作品学院奖双年展,广州美术学院大学城美术馆,广州,中国

“大美双区——广东省庆祝经济特区40周年美术作品邀请展”,广东美术馆/关山月美术馆,广州/深圳,中国

第二届“香凝如故”全国美术作品展,中国美术馆,北京,中国

中华意蕴圣地之光——中国中青年写实油画邀请展,济宁市美术馆,山东,中国

平行宇宙——当代青年艺术家联展,卢浮宫家居广州艺术中心,广州,中国

2019

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全国美术作品展,中国美术馆,北京,中国

大湾区优秀青年艺术家作品展——走进新时代,至美术馆,深圳,中国

广州“七夜情”,33当代艺术中心,广州,中国

“粤港澳台青年艺术家交流展”,南沙方圆青年艺术交流中心,广州,中国

时代印记——广东省优秀美术作品收藏展,广东美术馆,广州,中国

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全国美术作品展,四川美术学院美术馆,重庆,中国

开时间门——青年艺术家邀请展,红专厂E5艺术馆,广州,中国

极限关系——2019年青年公共艺术展,郑州·海汇中心,郑州,中国

“时间地平线”当代艺术邀请展,广州琶洲会展中心,广州,中国

远见——艺术9号油画精选展,中国油画院,北京,中国

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广东省美术作品展,广东美术馆,广州,中国

粤港澳大湾区美术作品展,大学城美术馆,广州,中国

“中国最具潜力艺术家作品联展”,北京中华世纪坛艺术馆,北京,中国

“青青之苗 茁壮成长—优秀作品展,中国国家画院,北京 ,中国

国际青年美术创作人才培养作品展,大学城美术馆,广州,中国

2018

“他山之石”优秀作品展,广州市海珠区文化馆,广州,中国

“物外之光”南方新锐当代油画联展,红专厂E5艺术馆,广州,中国

“关系与呈现”青年艺术家邀请展,紫泥堂当代艺术中心,广州,中国

启航——中国艺术院校优秀毕业作品联展,广东书法园,佛山,中国

2017

“与众不同·ARTS PLACE”群展,广州大剧院,广州,中国

“一盅两件”青年艺术家展,广州大剧院,广州,中国

苏州中心艺术大赏 “学院之光 ”,苏州展览中心,苏州 ,中国

“适逢其会”优秀作品展,广东美术馆,广州,中国

“第五届中国写实油画邀请展”,大芬美术馆,深圳,中国

庆祝十九大召开——广东省美术作品展,广东省文联艺术馆,广州,中国

“整体无限”广州美术学院油画系二工作室文献展,大学城美术馆,广州,中国

2016

“精神视觉——2016青年美术家五四提名展,湖南,中国                                        

第六届广东当代油画作品展,关山月美术馆,深圳,中国

第二届Inter-Youth国际高校艺术学院青年绘画展,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杭州,中国

2015

南京国际美术大展,南京艺术博览中心 ,南京,中国

首届亚洲美术双年展,香港中央图书馆,香港,中国

Inter-Youth国际高校艺术学院青年绘画展,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杭州,中国

第六届新星星艺术节,西安博物馆,西安,中国

第二届广东省青年美术大展,广州艺术博物院,广州,中国  

首届广东省高校美术作品学院奖双年展,广州美术学院大学城美术馆,广州,中国

2014

“向里走,向外走”邀请展,Art64艺术空间,广州 ,中国

广东省美术大展,广州艺术博物院,广州,中国 

2013

“借艺术——未知博物馆”,时代美术馆,广州,中国

第四届新星星艺术节,保利世界贸易中心,广州,中国

独立的品格—2013潜质艺术家年度提名展,大河湾美术馆,北京,中国

罗中立奖学金作品展,四川美术学院美术馆,重庆,中国

2012

广东省青年美术大展,广州艺术博物院,广州,中国

广东省首届师生油画大展,广州美术学院大学城美术馆,广州,中国

油画“三人展”,广州美术学院,广州,中国

  

获奖  

2020年   《书橱系列•No1》获C+艺术节最佳大奖(广州设计周);第二届“香凝如故”全国美术作品展“优秀奖”(最高奖);第五届广东省高校美术作品学院奖双年展“一等奖 ”

2019年   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第十三届全国美展“提名奖”;广东省美术作品展“金奖”;第八届“昌新奖”

2018年   启航——中国艺术院校优秀毕业作品联展“二等奖”;广州美术学院研究生“优秀毕业创作奖”;凤凰艺术作品奖 “金奖”;许钦松奖学金全国赛区“银奖”、“最受媒体欢迎奖”

2017年   苏州中心艺术大赏“学院之光”获“优秀奖” 

2015年   “南京国际美术大展”并获得“铜奖;入选“第六届新星星艺术节”并获“院校优秀奖”

2013年   广州美术学院“优秀毕业创作奖” “一等奖”;凤凰艺术作品奖 “三等奖”;“亚广”艺术奖“一等奖”;E.LAND优秀毕业创作奖学金;第四届新星星艺术节“提名奖”;独立的品格—2013潜质艺术家年度提名展“优秀奖”;入选“罗中立奖学金优秀作品展”

2012年   星星艺术作品奖“金奖 ”;广东省青年美术大展“优秀奖 ”;入选“广东省首届师生油画大展”并获“三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