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锦潮:一种当代的巧妙 ——以传统思考传统
发布时间 : 2021-06-06 13:48:18

原文载于《画廊》杂志2017年12月刊,作者:叶诗雨;配图有改动。

文题中两个“传统”,各有所指。第一个传统意指贯穿艺术家陈锦潮整个创作的材料“墨”,一种物质;而第二个传统意指传统的思维结构,一种意识。

 

“时间的河”参展作品《垂直的协调》 

墨、综合材料、铁钉 300×80cm 2015

 

“墨”是指传统书法需要运用到的材料:墨水。陈锦潮一系列作品皆离不开墨水,却又不见墨水。在其作品中,墨水已不具备在传统书法当中的书写功能,也不具备日常为人熟悉的形态形状。在艺术家的实践下,墨水呈现出墨砾、墨片、墨块、墨轴等各式各样的形态形状。从艺术史的角度来说,艺术家对待材料的态度从某种程度上决定了其艺术创作,故问题的关键在于陈锦潮的墨水在从材料成为艺术本体的过程中充当什么角色,以及这种做法对于艺术家本人而言意义是什么。

 

《水·墨》 水、墨、纸、烧杯(尺寸可变) 2014

 

艺术家的创作始于作品《水·墨》。《水·墨》由两部分组成:一个装着900毫升水的带计量刻度的玻璃瓶,以及一块由墨水再造而成的多层折叠的墨块。这件作品是艺术家观念萌发的起点,900毫升水并非任意而为,而是制造墨块时所需墨水蒸发掉的水的计量。蒸发是物质状态改变过程中不可见的物理变化,是一个容易被忽略与遗忘的过程。艺术家并没有将蒸发当作一个习以为常的物理现象,而是通过有形的透明可见的容器、有体积有计量可感受的水,把被忽略的现象重新投注到观者的脑海之中。艺术家当时也许并未料想到,此后蒸发这个细微的物理转变将成为他感受最为深刻的变化,因为墨成为他创作的源头,而墨水的蒸发则是他每一件作品的必经之路。

 

 

《源》装置 460×460×100cm 2014

 

《源》 装置(尺寸可变) 2018

 

《源》是一件用多箱墨水“晒制”而成的大体量作品。艺术家将墨水“晒制”成八条长16米、宽80厘米的如卷轴画一般的墨轴,墨在这件作品中不再是它作为液体墨水时的流动而不可塑造的固有状态,也不是它出现在作品《水·墨》中的脆弱而不可塑造的状态,而是呈现出一种新的状态,柔软且可铺可卷——在此,艺术家赋予了材料新的特性。同时,作品的体量使得艺术家对于材料的探究得到一个量的积累,单就材料的角度而言,艺术家似乎离现代主义又近了一步;对于艺术家本人而言,他对材料的把控能力往前迈了一大步,二者之间相辅相成。把控能力的提升是艺术家不断探索同一种材料的必然结果,同时也为艺术家往后的创作提供更多的可能性。从其作品而言,艺术家对于传统材料“墨”的思考开始从材料本身转向与材料本身相关联的文化与概念,而其作品的呈现则开始有意无意地阻隔观者与传统文化之间的固有关联。

 

《有韵味的运动》 纸本综合 91×60cm×3张 2016

 

如作品《有韵味的运动》,它通过传统媒介——版画,由墨水直印而成。画面最终呈现的并非传统的版画图案,也非任何可识别可阅读的汉字,而是重复出现的汉字构成元素——笔划。艺术家这么做并非是为了像徐冰一样创造一套属于自己的文字,更多的是希望通过将笔划从汉字中抽离、抽象化,到独立与重复,最终造成一种无法阅读的障碍,由此阻隔观者眼之所见与脑之所想之间的联系,以此打断其固有逻辑以及固有处理模式,并通过阻断将观者引入到关于传统的思考。这个过程想必充满焦虑与疑问。

 

 

 

《渡水》 综合材料 250×100cm 2020

 

艺术家把观者熟悉的、习以为常的元素不以其多年以来受到教化的规则进行排列,而是以一种无序性以及重复出现的无序造成观者的阅读障碍,引发一种陌生感;陌生感使观者焦虑,从而达到逼迫观者思考的目的:笔划——中国汉字的重要组成,而习得汉字书写的方法,则在重复练习的过程中通过一笔一划限定着书写者的思维模式。书法通过量化的笔划练习强行灌输一种审美规则,而书写者为了贴近所谓的“美”,一笔一划都在克制执笔之手自由游走于纸面的冲动与快感。基于此,艺术家以阻隔笔划与汉字联系的方式潜在逼迫观者重新看待汉字与书法,以个人的方式将笔划刻画在木板上,试图与传统审美规则抗衡,同时也与所有既定规则抗衡。

 

《去不掉的不协调之物》 综合材料(尺寸可变) 2015

 

由此看来,陈锦潮的创作过程绝非仅限于材料方面单向度地上升与前进,“墨”也绝非其艺术创作的本体与最终追求,材料把控的上升与前进是其创作过程中量化的必然结果。诚如此,材料背后隐没了什么?作品《去不掉的不协调之物》与《解码》似乎能为上述疑问解答。《去不掉的不协调之物》整体由八小部分组成:墨轴,不完全贴满但整齐有序贴着三角形墨片的木板,以木板作为背板、背板中心固定一块墨砾黏制而成的小山并在其四周贴有一圈立体自制白纸,用立体自制白纸凿洞放置墨山等。

 

 

 

《无名帖·2016》 墨、综合材料 74×20cm×5本 2016

 

从作品的选材而言,艺术家选择“纸”的考虑与选择“墨”的考虑相同,艺术家将其从特定文化环境抽离出来,抽象化,使其独立并二次制造成为适用于创作的形态与形状;进一步说,艺术家有意选择传统的材料,或者说是与传统艺术相关的元素。如果说艺术家之前作品还仅仅停留在抽象化与阻隔的层面,从这件作品开始,由艺术家对于传统元素融会贯通的灵活运用可见,艺术家已从材料的探索中抽出身来,对于材料特性的熟悉使他游刃有余于解构传统文化、传统现象、传统思维,并开始走向重组。

 

《解码》 综合材料 30×20×3cm×8件 2016

 

《解码》是一件能使观者在嘈杂与浮躁的环境中迅速安静并沉下心来的作品。这句评价乍看是感性而不真实的,然而艺术本就应该为观者带来撼动,我们先为某件艺术作品所感动,而后才会产生思考的冲动。《解码》就是这样一件作品,站在作品前,我会不由地屏住呼吸,弯下腰细细地去品味每一个细节,而后不禁暗暗赞叹。作品由八个部分组成,在运用木榫原理组装而成的八个木框之中对不同的元素——墨条、墨片、墨块、纸进行重组,并采用中国传统古建筑中的彩画手法,在作品中加入木块并描绘颜色与图案;整件作品对于元素重组的节奏把握极好,带给观者一种如音乐一般的节奏美和韵律美。这是这件作品的魅力,同时是艺术本该拥有的力量,它使我们乐于接受,使我们选择主动关注、主动开始思考。力量的汇聚不是偶然,它来自于艺术家的不断思考、自我推翻与积淀,我相信在这件作品中木榫结构的使用、彩画的出现都不是一种偶然,而是源自于艺术家对传统元素的关注与研究。

 

 

《32斤》 墨、亚克力 185×635×8cm 2014

 

如上所述,陈锦潮用“墨”,非如传统水墨画重视行笔之间的意法,一皴一擦,苦心营运;也非如现代主义践行者将材料视为纯粹艺术的本质,潜心钻研;“墨”与“纸”等元素是艺术家找准的关联,通过解构与传统相关联的元素,企图造成一种观者与固有思维模式的断裂,从而引发关于新思维模式、新逻辑结构的思考,而这也正是艺术家在面对当下与传统关系时,选择上与处理上的巧妙之处。

 

《基本元素》 纸本综合 16×30cm×22张 2016

 

《一种宣泄》 综合材料 97×69×4cm 2016

 

所以,“墨”不应成为衡量艺术家创作的标杆,更不应该作为艺术家入选某一特定艺术风格的标准,正如亚瑟·丹托所说的当代艺术与历史藩篱的关系,最多只能算得上是艺术家较常使用的符号。并且在现如今混杂而非纯粹、较折衷而非全然、较模糊而非清晰、既有趣而又怪异的大环境下,再企图用一种宏大叙述去界定一种艺术风格想必是不准确的。同时,对于艺术家本人及其艺术创作而言,“墨”仅仅是一种材料及工具,就如笔之于作家;艺术家用材料在“书写”,书写其本人所感所悟,所思所想。

 

 

 

《临山2017》 综合材料(尺寸可变) 2017


 

创作自述

 

关于“墨”

解读隐藏在“物”背后的文化属性的方式具有多样性,可看作一种提取的过程。这种过程不是完成一个动作或一个行为,而是类似窥探一种破解加密文件时的快感。文化作为艺术创作中的元素和资源(或者看成一种数据),通过“物”的形式呈现都具有碎片化和断层感的特征,这种方式是一种经过挪用后的转换,最终起到运用“物”去激活文化的作用。

 

水、墨,在中国绘画历史中的重要性毋庸置疑,我通过对墨的提取这一过程去阐述水与墨之间的关系,提纯墨本身的物质属性,去呈现墨的独立性,从而去解析墨的文化属性。

 

水、墨、纸之间的关系得以再次划分,水和墨不再遵循原有的关系,墨在这里脱离他者的限制,从而与水、纸、空间等其他“物”重新构成一种新的暧昧关系,而这种关系正是传统文化得以在当下为我所用的依据。

 

关于“笔划”

一个动作的不断重复会慢慢地变成一种习惯,一种逐渐养成而不易改变的行为。对事物的认知停留在一种习惯性思维下,便易转变为一种机械模式。“美”的认知标准也一样。当一个人以一种习惯性眼光重复看待所接触的事物时,便会形成其自身的审美标准,而这种不断经过重复压缩的审美标准也是一种机械模式,此时审美就会受到限制。

  

汉字书写之所以转变为一种书法艺术,跟这种审美的长期重复有关系。文字的重复书写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慢慢转变为一种书写习惯,笔划书写的重复以及对文字结构理解的加深,不断构成个人对书法艺术的审美。

  

长时间在“米字格”结构内的重复让书写者麻木了眼睛,忽略了手的创造力,特别是练习书法入门时的严格要求,更可看做是一种机械复制。横、竖、撇、捺、点这些构成文字的基本笔划已经丧失了自身的魅力,只是随着书写者的书写而成为字体的一部分。

 

汉字书写提供一种审美标准,同时也产生一种审美限制。艺术亦是如此。

 

 

 

陈锦潮

1988年 出生于广东澄海            

2011年 本科毕业于华南师范大学,获学士学位

2014年 硕士研究生毕业于华南师范大学,获硕士学位

现工作、生活于广州、澄海

 

个展

2017   取相——陈锦潮、游东醌双人作品展,33当代艺术中心,广州,中国

2016   基本元素——陈锦潮作品展,ODRADEK Gallery,布鲁塞尔,比利时

 

主要群展

2021

“时间的河——2021湾区当代艺术联展”,祥山艺术馆,深圳,中国

墨言墨语·当代水墨青年,珠江美术馆,广州,中国

2020

“臆象”——粤港澳大湾区当代水墨艺术谱系(2000-2020),广东美术馆,广州,中国

青年力量,广东美术馆,广州,中国

闽江计划第2回,威狮国际艺术中心,福州,中国

2019

驭墨:布鲁塞尔水墨周2019,La Cambre Horta(自由大学建筑学院),布鲁塞尔,比利时

艺术未来(中山)第五届国际青年艺术博览会·翠亨美术馆,中山,中国

珠江边——第四届广州艺术家之夜,太古美术馆,广州,中国

2018

交互的未来:当代新锐青年艺术家作品展,坪山美术馆,深圳,中国

界面效应,今日美术馆,北京,中国

艺术深圳,观空间,深圳会展中心6号馆,深圳,中国

回归本体:广东新时期抽象型艺术溯源,关山月美术馆/广州美术学校美术馆,深圳/广州,中国

2017

思想的形式——第八届新星星艺术奖,德基广场,南京,中国

回归本体:广东新时期抽象型艺术溯源,岭南美术馆,东莞,中国

抛物线——广东新青年当代艺术邀请展,汇谷艺术空间,广州,中国

“雾是更贴近地面的云” 当代艺术邀请展,叁岸艺术空间,顺德,中国

潜变——南方青年水墨的新视域,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古元美术馆,广州/珠海,中国

“桥段”第二回展:广东当代艺术邀请展,广州美术学院大学城美术馆,广州,中国

N现场——当代佛山2017艺术邀请展,佛山市图书馆,佛山,中国

2016

湖庐冬叙——我们的流溪二十年,尚榕美术馆,广州,中国 

2015

“多极碰撞——CYAP 2015驻地培训”项目汇报展,方圆美术馆,北京,中国

“煽动之词”一个广东当代艺术现场,艺术广东项目展,琶洲保利世贸博览馆,广州,中国

2014

在路上·2014:中国青年艺术家作品提名展暨青年批评家论坛,关山月美术馆,深圳,中国

对流——从珠江到卢瓦河,Dulcie Galerie,南特,法国

“向里走,向外走”艺术联展,ART64,广州,中国

2013

异视觉——新青年具象油画展,华艺廊,广州,中国

新集体主义展,广东工业大学,广州,中国

2012

广东青年美术大展,广州艺术博物院,广州,中国     

“锻铸穹殿”广东省首届高校油画展,广州美术学院大学城美术馆,广州,中国   

2010

第四届广东当代油画艺术展,广东美术馆,广州,中国

质觉,师大美术馆,广州,中国  

 

驻留项目

2016   ODRADEK国际艺术家驻留项目·比利时布鲁塞尔

2015   国家艺术基金支持青年艺术家扶持推广计划CYAP 2015驻地项目·中国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