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的河”参展作品《接下来......》
纸本丙烯及木板 2019
创作自述:"接下来,我们将用折射光进行创作。"这是我不知道书写什么时得到的言语。我想做一种不可接近现实或更可接近现实的诞妄,当生命无法假装自己拥有意义的时候,你就可以在现实中幻想诞妄,来为你无法持续的行为能力找个"正经"的辩词。事物会以折射的方式唤起幻想,又以无意义的结局撤销狂妄和激情。但也只在这时,诞妄才拥有一个与“勤勉”同一的终端。
作品源于柔软有光泽、闪亮柔和的一种展示,但是随着我制作的介入,它却呈现成一个陌生的物件,似乎还保有着聚光与飞散的结合。
“接下来”是一个可以进入或延展的时刻转接词,也可以是一个结语和转向的连接词,也还可以是个不断生成的自循环套圈。“接下来”也令我想到一种舞台词语或演说的表演效果。
艺术家专访
Q:您是天津人,在西安读书之后工作在北京,现在又来到深圳,这些城市之间有什么差别吗?
我觉得这些城市都不一样,西安、北京都不同。可能对我来说比较熟悉的是北京,因为我小时候在天津,常到北京去,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感受也都不一样,对每一个地方的体验都不同。对于深圳的不同,我认为不是南北的问题,可能是它自身的一种特质。
Q:深圳这种特质对您的创作有没有影响呢?
我不是面貌很固定的艺术家,我比较注重自身的体验,所以我在深圳的作品,跟在北京的作品就非常不一样,因为生活,以及它给你带来的一些感受都是完全不同的。
Q:深圳与北京对比有怎样的不同呢?
深圳可能更城市化,并且它的这种城市化更典型,我只能这么说。在北京,你可以直接从城市里面进入到文化里面很核心的东西,但是在深圳不是这样的,你必须有日常的工作状态,你可以去兼顾你想更深入的一些东西。两地的城市气息也不一样,可能具体工作的方法也是不同的,深圳给我的感觉是更成熟的商业体系。
Q:您现在的作品外轮廓大都是不规则的,这种作品创作的语言逻辑是什么?
这个方式还是有在北京时的印记。我早期的绘画还是很具象的,毕竟是在国内院校这种技术性训练下出来的。后来我认为一种静态的形式无法表达我想要说的,因为很多东西在我体验特别强烈的时候,时间、空间,包括声音等因素都会出现,这时候很静止的单独图像没有办法表达我想要的。刚好在那段时间我接触到一些电影制作行业的朋友,我们经常聊天,作品创作上也会有相互参与,这种参与引起了我对动态的兴趣,我想有没有可能把画面做成一种信息,只是一种信息,它涵盖了我想要表达的所有内容,这样的话可能就对一个很具体的、很具象的图像的感觉产生变化。从那时候开始,作品基本按这个方式来,现在我还是这样子。我想把很多感受表达在一个物体中,慢慢地再不是一个画面了,外面的这种边框也慢慢变得不规则,而我只是想表达最契合我感受的内容。我的感受是当下,它不停在变化,所以我认为艺术最大的价值在于它的未知性。
Q:艺术更多的是需要人去想象和感受。
我觉得这种未知是一种能力,这个能力是你必须先排除掉已知才可以进入的,因为我们从生下来就开始对各种符号、语言进行认知:你认为它是什么、不是什么。如果很固定的东西已经存在你身上,艺术文化怎么能够突破出来?每一件作品能够诞生,就是艺术家本身抛弃掉了这些已经被界定的东西。
Q:在过去的几年里,深圳的艺术生态发生了一些变化,对您有什么影响吗?
这几年深圳的活动一直在不断增加,可能这也是因为其它地方的艺术家都来到了深圳,而之前没有这种很浓厚的氛围。可能深圳就想快速地去弄懂这是怎么回事,或者说“当代”是怎么回事。和北京相比,北京自发性的东西会更多一点,不会去依赖机构,或者是依赖一个项目,艺术家自发地去做一个小的活动,或者去探讨一些具体的问题。而这种自发性深圳现在还不是很突出,但以活动的方式去参与展览,这在深圳比较多。
Q:对于深圳艺术的发展有没有自己的期待?会长久地呆在深圳,还是有别的计划?
我基本没有计划,也不一定会长久呆在深圳,有可能去其它的地方。可能我喜欢这种来回跑的状态。说到期待,我觉得大环境也不是个人可以决定的。对我来讲,我更希望的是保持自己的状态,这个状态不是说单纯的作品或者创作状态,还包括你对生活的态度,包括你自己还是否有这种热情,还能不断发现新的东西,这对我来说是最重要的。地点的话,当然是你处在一个特别好的气氛中,可能对你个人来说是非常好的,但是我相信任何时候都可以对它进行一个不同的解读,可能这是艺术家自身的一种能力吧。
作品介绍
《影》 布面矿物颜料及墨 100×100cm 2012
创作自述:《影》取材于我独自郊逰时所拍摄的一个河流倒影的视频,(河水流向从上游到下游或是从东向西),我以每二十帧截取一个图像为准则,一共从视频截取了15张图片,然后将他们绘制在15个等分的圆形画框上,每一张图片完整描绘至圆框边缘,图片互相重叠的部分进行叠加式描绘。由于画面是在一个圆形中的有序排列,你无法知道河水从哪里开始、到哪里结束,所以永无止境,无限循环。我想把它变成某种永恒化的东西,像是对造像的膜拜,于是我选用了传统壁画中所运用的矿物质颜料,以及贝母颜料等。
《“我”——哪种颜色你要闪耀?》 布面墨及液体水彩 16×22cm×50 2013
创作自述:有感于身份输出与环境反馈的联动机制,以及“自我”在公共环境及信息反馈中的丧失与建立,我创作了作品《“我”——哪种颜色你要闪耀?》。作品采用50个小画面组成,由一个点开始延展描绘,错综复杂地叠加出一条路径的图像(按视频顺序截图所得),采用红黄蓝三色互相混色的可能性,进行线性循环设色,意在产生闪耀的色点感画面,最终形成一个闪动的、无规则形状的“屏”——你将选取哪种颜色(身份样式或者身份角色)?而这一选择行为又将产生何种反馈?
《风轻轻的吹——额滴神啊项目计划——没有神也没有慨叹》
布料漂染 70×90cm 2014
创作自述:《额滴神呀》项目立意——我们作为生产线末端的蠕虫个体性和思想是达成集体意识的最大阻碍,也成为公司制中强力监管的对象,神性及个体性在乏味无间断的日常劳作中消磨殆尽——既没有求神的信念,也没有个体灵性的依仗,更无慨叹的力量。
作品取材自我在深圳的真实生活体验:枯燥乏味的工作如流水线般固定。作品由窗帘漂色再染色完成,按窗帘被风轻轻吹动的影像截屏图片叠加,再对现成品窗帘进行重新漂染。风轻轻吹动窗帘是我每日醒来看到的第一个景象,也是一日劳作开始的象征,这样的生活既没有依靠神的仰仗而脱逃的途径,也没有慨叹的气力,更没有个体灵性的显露。作品名为“风轻轻地吹”,意在表达我的切身体验——没有深刻、也没有慨叹!
《病容酒神》 打印拼贴 100×103cm 2015
创作自述:作品参与了于伯公伏特加项目关于饮食与精神性的探讨,选用卡拉瓦乔《病中的酒神》为蓝本,将目前最为流行的高考水粉景物绘画打印在水彩纸上,然后拼贴以留出病中的酒神形象。我在教授高考绘画时收到了伏特加计划的邀请,当时,一个个体所处的时空节点中两种完全相悖的方式撞向了同一个大脑——同是绘画,一个是去符合,一个是自由探讨,瞬间让我感到荒谬至极。我们为什么以这样的方式绘画?为什么以这样的方式思考?不论是作为正统绘画,还是饮食与精神性的探讨,在某种意义上都对日常生活的人们以一种陌生的姿态出现,过于高雅。我把作品作为一件宴会中的墙壁装饰品展示到项目中。
《效》 画布布料丙烯 30×40cm 2016
创作自述:选用一种布料,并将展示图片进行解析,我将这些最美、最有优势的姿势记录成一种印记——有用地彰显特质是身份感和目的性的最好宣传。
《效》手法上以黄品青原色深浅控制套色绘制而成,由于在手工作业的过程中会出现不精准的色差,我就以白色覆盖或者原色覆盖作为控制色差的自我纠错,这一过程让我体会到了“模仿”或“如何符合”的过程。
《密流》 纸本 60×153cm 2016
《竞技场》 纸本丙烯及画框绘制 60×153cm 2016
《密流》、《竞技场》创作自述:我感兴趣于各种节律,闪动的、韵律的,现实存在的、虚拟程序的,人为动作等等,当然这也包括娱乐,还有孩童的世界。从呱呱落地开始,是什么在消耗人们的空闲生命?拼合,最终成为包含种种信息的集合体,用以观测现实中所能呈现出的气息。选用纸本并保留所有过程的痕迹——当然他们其实也只是一种意象。
《白痴》 纸本 100×300cm 2018
创作自述:作品取材自大型商场中的娱乐设施“巨大地球”,它给人一种非常奇异的体验,以低廉的价格便能拥有走遍全球的快乐——或许这正是它的潜在消费心理,而这种自信与商场萧条的氛围又形成鲜明的对比。我把画面的边缘打毛,使画面拥有一种老旧呈现的感觉,并以凹陷的形状(类似哈哈镜)呈现。“白痴”是陀思妥耶夫斯基作品一个人物的名称,他是怪异、世俗之外还是高贵(公爵身份),都因他是否拥有主流认同(金钱及公爵地位)而决定。
《礼拜一的都两块》 亚克力纸本丙烯 2018
创作自述:作品取材自礼拜一的卖场桌台——上面的不锈钢闪闪钻、边饰和倒影。这里的礼拜一是一个没有娱乐和购买的日子。各种装饰的努力是面向空寂的。
《泉》 空间装置(尺寸可变) 2020
创作自述:作品取材自批发卖场的广场景观,为了鼓励购买而设立的感官装置——喷泉。或许因为多年的无人维修和保养,它呈现出时而亢奋、时而瘫软的喷洒节奏,映衬着“购买”这个动作为卖场和生产带来的时而疯狂、时而疲软的癫狂节奏。
动作是关锁在固定用途中的肢体语言,泉的癫狂与萎靡也是。这件作品是一系列我想把泉从目前的“工作”(动作状态)中解锁出来的众多方案之一——离开原地,然后在一个正式的场合让人们与它的异态相遇。
1981年生于天津
2004年毕业于西安美术学院油画系,此后8年工作生活于北京
现工作生活于深圳
主要展览:
2021
“时间的河——2021湾区当代艺术联展”,祥山艺术馆,深圳,中国
2020
ARTFEM第二届女性艺术家双年展,澳门,中国
“观念与直觉”蒋国远、雷杰双个展,美成艺术空间,深圳,中国
“观念、形式和日常化”深圳当代艺术双年展,海上艺术中心,深圳,中国
2019
“时间的边缘——2019湾区当代艺术联展”,祥山艺术馆,深圳,中国
2018
“非由述作”宝龙艺术大奖优秀作品入围展,宝龙艺术中心,上海,中国
2017
互动项目“移涌”——零重力现场、“直观”德中当代先锋展,Art23当代艺术馆,广州,中国
公共艺术作品“烧燕”,深港建筑双年展盐田分展场“村市是厨房”,深圳,中国
“并行世界”中德建交45周年艺术展,北部艺术区,石荷州碧德尔斯多夫市,德国
2016
“客随主便”珠三角当代艺术城市馆,青年艺术博览会,中国
2015
深圳35周年首届深圳当代艺术双年展,深圳大学美术馆,深圳,中国
2014
“异·遇”刘斌、蒋国远双个展,深圳,中国
“折射”他人视角与自我形态,制造文化,深圳,中国
于伯公伏特加项目,北京,中国
“额滴神呐”蔡东东艺术项目,ACTION空间,北京,中国
2013
“Sugar Art”,三里屯太古里橙色大厅,北京、上海,中国
2012
“剧场—CIGA小组第一季”,现象艺术中心,北京,中国
获奖:
“约翰摩尔新绘画奖”中国赛区
“雅昌保利新势力”提名奖
“宝龙优秀作品”入围奖